30年后,我终于听懂了黄家驹的这句歌词-观察

2023-06-30 14:53:43 来源:DoNews快讯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作者| 楚青舟
发布| 深瞳音乐
2023年6月30日,是黄家驹逝世30周年纪念日。
古人说:三十年为一世而道更。三十年,足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。但黄家驹的影响力,似乎却没有丝毫衰减。
从一二线城市到县城,再到海外;互联网平台、演出方、歌迷、媒体……人们自发地举行各种活动,纪念这位殿堂级的音乐人。
“归家的讯号”纪念黄家驹30周年全国巡回演唱会,走遍内地多个城市;和平与爱纪念黄家驹30载巡回演唱会,唱到马来西亚吉隆坡等地。
互联网平台快手,发起「永远的黄家驹」一系列专题活动;传媒界“话题发源地”《新周刊》,也专门策划了一场主题为“听见光辉岁月”的征集。
今天,黄家驹仍然是话题的发源地——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。《新周刊》的提问很有意思:30年了,我们为什么还在听黄家驹?
前几天,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。昨晚,我正好看了一组快手拍的纪录片《哪会怕有一天只你共我》,很受感动。感动之余,我似乎也同时思考清楚了可能的答案:因为“普通人”。
快手的纪录片选取了以往很少见的一个视角:讲普通人的故事,来纪念黄家驹。
纪录片由00后的创作者李娃娃拍摄,拍摄对象里有00后学生乐队、60后农村奶奶、70后工地大叔、90后音乐人。在平台整个专题活动中,我看到的也都是大量普通人的主动参与。
他们没有一个人是明星,甚至可能也没有人曾当面见过黄家驹。但是,这反而更让人动容。
因为:家驹的成长故事,本身就是普通人“热爱生活,坚持理想”的真正注脚;对平凡人的激励,也正是家驹音乐精神最具价值的所在。
家驹去世7年后,第一批00后才刚刚出生。而今天,他们仍旧对家驹的音乐产生跨越时空的共鸣。
多少有些让人出乎意料对吧?黄家驹是80后的青春,生逢神曲时代的00后,为什么依然如此喜爱他?
数据足以说明事实:
在快手平台搜索黄家驹的用户中,很大一部分都是00后。
从音乐市场的角度而言,这是一个有意思的产业现象。从歌迷的角度而言,这个现象也能让我们更好的理解黄家驹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。

一、不只是老歌回潮:当00后爱上黄家驹

近两年,老歌回潮成为一个整体的新现象。据《2022华语数字音乐年度白皮书》,发布两年时间以上的老歌播放份额在2022年一路升至53.4%,涨幅超过8%。
报告指出,这与多重行业变化有关:线上Live/直播引发全民怀旧热点,港乐/主流音综带动老牌歌手扎堆回归,新型赛道更加注重老词曲的运用。
不过,老歌回潮只是大的环境背景。在我看来,黄家驹的音乐内核,与00后精神需求的匹配,是“家驹热”持续的关键缘由之一。
《QuestMobile2022Z世代洞察报告》显示,基础生活殷实及人生阶段特征的影响下,Z世代更追求对社交、尊重及自我实现的需求满足。
而这种更丰富的精神需求,正是BEYOND音乐在当年香港乐坛独树一帜的所在。据统计,BEYOND作品中,除少数情歌外,有励志、BEYOND式怨曲、和平与爱、家国情思四大类歌曲。
芭乐情歌、洗脑神曲,固然永远会是流量担当。但是,具有更广阔视野,对自己和社会有更多思考的00后们,显然不只满足于此。他们的音乐审美,需要超越,需要“BEYOND”。
快手的纪录片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故事是《逝去日子》,这是“00后拍00后的驹迷故事”。00后创作者李娃娃导演的镜头下,00后校园乐队“没有名字的207”讲述了他们的音乐故事。

我看到,00后的普通歌迷因为黄家驹而连接起来。乐队成员本来互相都不认识,因BEYOND的歌曲而相识。“这是我见过最不专业的乐队。因为喜欢黄家驹的歌,他们立刻决定做个组合”。

我也看到了家驹对他们的精神感召力。“为了这次演唱会,让这个已经各奔东西的乐队,再次聚集了起来”。有的从实习单位请假,有的暂停手上的备考复习……
是什么值得他们放下那么多重要的事,来办这样一场演唱会?其实答案很简单,毕业在即,这群00后希望留下一段没有遗憾的“逝去日子”。
而黄家驹的不可替代在于:家驹音乐的重要内核,是始终热爱生活、坚持理想。这是任何时代都不可或缺,而又很稀缺的宝贵品质。而00后们,也更加愿意表达和追求他们的热爱。

如果用一个字来描述黄家驹,我认为最贴切的词是“火”。香港女歌手卢巧音也曾形容BEYOND是“一座活火山”。那种不可遏制的,对生命的关怀,对理想的追求,使得家驹的音乐始终迸发一团热火。

《海阔天空》中的“多少次 迎着冷眼与嘲笑 从没有放弃过心中的理想”,是直抒胸臆的歌咏;而《再见理想》,则是反复低徊的诉说,其实他们没有一分一秒“再见理想”,这也被BEYOND称为他们的“校歌”。
《海阔天空》中的经典歌词,被快手用来作为纪录片名《哪会怕有一天只你共我》,贴切地体现了家驹与普通人情感连接的内核。
“你共我”,自然不只是家驹和BEYOND成员,他指的就是家驹和每个拥有家驹精神的普通人。
世间只要有“你共我”互相理解、共鸣,互相给予精神、力量,就足够了。或许家驹当年写下这首歌时,脑海也曾浮现这样的场景:30年后,我们仍然为理想高歌。

二、不只是音乐:当一群普通人,决定成为“黄家驹”

理解了黄家驹音乐的跨时代性,自然不难理解30年来,每一年都有各种纪念活动缅怀他。当然,一个问题也持续被思考:对黄家驹最好的纪念,是什么?
对家驹的纪念,不仅仅是为理想高歌,传播他的音乐。更重要的是,很多与音乐行业完全无关的普通人,决定在他们的人生路上,去成为精神“黄家驹”。
黄家驹意外去世后,罗大佑曾悲愤地说过一段话:
“香港没有真正的音乐人,除了黄家驹。”
“不会再出一个黄家驹了,这样的人降临人世本来就是奇迹,上帝让黄家驹下凡,但是凡人没有珍惜他,反而谩骂他,诅咒他,结果,上帝把黄家驹收回了。上帝不会再派一个音乐天使下凡的。”
最好的纪念,是在普通人的每一种生活中,传承黄家驹音乐中的真精神。
让更多人了解家驹的音乐,本身是很好的方式。
很多粉丝爱听纪念家驹的音乐会,BEYOND2005年的告别演唱会我看过多遍;很多歌迷爱看纪录片,2007年香港电台拍摄的《不死传奇:黄家驹篇》,我今天也还会在网上重温。

与此同时,普通人的生活被改变的故事,还是最让人动容。

如前所述,对平凡人的激励正是家驹音乐精神最具价值的所在。流行音乐本就是普通大众的精神食粮,只是在致敬故人的纪念活动中,这种视角以前比较少见。
快手的纪录片中,除00后校园乐队外,两位与音乐行业完全无关的普通人的人生经历,给了我最多回味。
广西67岁的杨奶奶,热爱用架子鼓敲打《不再犹豫》,这正是她当下人生的鲜活注脚。
疫情期间,她把儿子不用的架子鼓拉回老家,才第一次开始看视频自学打鼓,并逐渐被这首歌激励,在村子里,在快手上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。相比被动接受生活的安排:结婚、生子、顾家等等……她通过家驹的音乐,发现了人生中新的可能性:主动。
网名“工地吉他男神”的70后大叔,是33年的驹迷,也从事了26年的工地工作。生活的压力让他不敢停下工作,每天忙碌无比。
但只要一下班,他就会带上假发直播演出,被称为“工地黄家驹”。他的生活充满“灰色轨迹”,但言语中看不出任何颓废的色彩。他对音乐的热爱,给了他热爱更广阔的生活的力量。
而从另一位主人公,音乐人王维锴的身上,我更仿佛看到家驹本人的成长故事
他的长相和家驹神似,因此受到关注也受到过非议;他也有着很曲折的人生历程,做过很多份工——石砖场工人、快递员等等——但他一直默默坚持自己的音乐之路。
家驹的成长,本就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奋斗故事。
黄家驹出生普通,他们家是香港的一个劳工家庭,七口人住在不到三十平方米的小房间里。
中学毕业后,黄家驹做过办公室助理、五金及水电工程师、电视台布景员、保险经纪等等工作,十分奔波。
但在爱上音乐后,他再也没有放弃过自己的坚持。黄家驹的姐姐黄小琼,曾经讲过两个小故事。
第一个故事,是家驹刚开始创作和表演摇滚音乐时,黄小琼对这种“非主流”的音乐不感兴趣,有一次就问他,你能不能写一点我能在KTV里唱的歌?家驹直接回答,这不是我想要的。
第二个故事,发生在黄家驹已经功成名就之后。
有一次,他刚写出一首脍炙人口的流行歌,黄小琼给家驹打电话,有点调侃地批评说,你不是说不写这类歌曲吗?
家驹也很坦诚地回答她:母亲节快到了,这是唱片公司一定要我写的。黄小琼说,家驹言下之意,我并不是你想的那样改变了。
之所以讲家驹的这两个故事,是因为在我看来,和快手纪录片里的几个故事一样,这才是所谓“热爱生活,坚持理想”的真正注脚。从来并不如我们所愿的,才是生活。
即便优秀如黄家驹,也得做很多不愿意做的事,写一些不愿意写的歌。正是因为磨难不可避免,才更凸显能坚持理想的可贵。
今年,是黄家驹逝世30周年,BEYOND乐队成立40周年。而他的音乐,不仅当年的歌迷在听,还在持续收获大量的00后粉丝群体。
他们从未见过黄家驹,对他的认知完全来源于网络和音乐。
但他们每个人身上,都能见到黄家驹。他们“高唱我歌”,在每一种生活里,努力生活,坚持理想。
他们是黄家驹精神的传承者,是活在当下的精神“黄家驹”。
生活,难免隐入尘埃;但音乐,永远海阔天空。
我想,这可能是最好的纪念。
谨以此文,献给黄家驹先生。
谨以此文,献给每位“黄家驹”。
世上纵有千万曲
人间犹念黄家驹

特别声明: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,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。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,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。(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@donews.com)

标签:

精彩推荐

关于我们 | 联系我们 | 免责声明 | 诚聘英才 | 广告招商 | 网站导航

 

Copyright @ 2008-2020  www.cguiw.com  All Rights Reserved

品质网 版权所有
 

联系我们:435 227 67@qq.com
 

未经品质网书面授权,请勿转载内容或建立镜像,违者依法必究!